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曾经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 O/ Y8 z: l, O6 {9 t' d7 L5 O8 r在担任校长前和后,竺可桢一直是以气象学为人所知。因此,1936年受命担任浙江大学校长,被视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弯,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 ~) i7 R- e. C( I这位校长,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着圆圆的眼镜,看上去颇有苦行僧的味道。但是他留给人们的印象,确是“温厚光辉”的。5 d' S4 ?- u; | [
教授费巩,极有才气,一度对竺可桢不满,开教务会的时候,当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却微笑不。后来,竺可桢不顾“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定费巩“资质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照样请他做训导处长。/ P# j n) P1 k
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为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一路跟在校长后面述说他的种种不是。竺可桢也是一笑而过。后来回忆,竺可桢虽然也不喜欢束星北的这种作风,和他私交不深,却力排众议,将他聘请为教授,并经常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 q$ v! T( Y) s( {1 [4 {这个校长,曾经在新年之夜,全家吃霉米,却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教员们。难怪当时的数学教授苏步青提起竺可桢就反复念叨“他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儿啊,当宝贝儿啊……”
- J8 \8 q& ^$ c0 Y- v- I" E这正如竺可桢在就任声明中所说。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培育出博学敦行的学者”结果,竺可桢手下,有一批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刚复,梅光迪,张其昀,束星北,苏步青,贝时璋……这些人大多性格独特,气质不同,却对竺可桢大都服服帖帖。
$ F. i' @4 j* q2 t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的人品一如他老家绍兴的白墙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净”。也有人认为,这得以于他作为科学家的“只问是非”的科学精神。/ B( N. d3 x# s4 E
当时局势动荡,学校内有各种统治力量。竺可桢坚持学术独立,教育独立,总是力排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尊严,“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干为浙大营造了相对安静的学术教育氛围”。
; i/ b) w) b7 _# @他告诫学生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反对学生参加各种政治党派之争。他对左派学生组织的“学潮”十分反感,多次公开表示反对,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读书。不过,有一次学生不顾学校阻拦,冲上街头游行,面对警察的荷枪实弹竺可桢举起小旗,走在队伍最前面。虽然他不赞成学生们的行为,但是“既然年轻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一旦有学生被捕,他总是极力营救,一定要导狱中看望学生们,如果学生受审,他也一定会去旁听。
5 u' |2 b( o J6 A竺可桢六十大寿的时候,浙大学生送给他的锦旗,上面写着“浙大保姆”。书评学家马勇曾经感叹,在当时那么动乱的局势下,中国的教育并没有就此垮台,相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民族复兴留下了难得的读书种子,毫无疑问是因为中国还有一批有见解,有能力的大学校长。! U7 X- G) L% {
浙大迁移的过程中,每到一地,就结茅架竹,搭屋建篷,图书仪器一箱一箱开出来,按时授课。学生黎明而起,朝阳之下,漫山遍野,朗诵默读。尽管当时物质条件非常困难,但是这段时间成为许多学生一生难忘的经历。当时的竺可桢,总是以高尚的道德鼓舞学生,他的一名学生年迈的时候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陶醉的回忆这位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