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易娱乐) U2 h/ U" g& U5 s1 l& A- u
) G6 `& t" a! a2 u0 U$ ?# C
(文/邮差)2006年的台湾乐坛总的来说还算是综彩纷呈,只不过受整个华语唱片市场甚至是全球唱片世道的影响,整体而言也是处在下滑趋势。
# H9 k: @$ v5 R9 A. u去年就销量而言,《舞娘》压倒《依然范特西》的事情已经众所周知,但他们也没有谁能够突破30万的销量。自由时报统计的数字中,冠军《舞娘》25万张,比去年冠军《十一月的萧邦》少了4万张;而亚军《依然范特西》的18万张,相比起以前从《范特西》开始的一系列JAY式销量神话而言,一点神奇的迹象也没有,倒是号称300万张的亚洲销量被宋柯狂K的事情倒令人有些印象。而在《苹果日报》给出的内部业务销量统计榜上,双J的数字都在17、18万左右,缩水得更多。) B# l( c( Z5 H1 c
5 t8 W- M3 i) Q% P$ A4 N
当然,除了双J之外,其他人日子也不见得咋样,2000年,陶喆的《I'm OK》还曾以42万的成绩夺得销量冠军;2006年,R&B教父的《太美丽》 在自由时报统计中只能以7万张挤上十大末班车。而在G-MUSIC的统计上他则跌到了十大之外的16位。当然,有退步则也有进步的,在自由时报和苹果日报榜单上都排名第8的JJ 林俊杰就算是十大中的一个新名字,他的《曹操》和王力宏的《盖世英雄》,也算得上是主流歌手中比较有所突破的两张碟。另一个十大新名字则是《遇上爱》的楊丞琳,但在G-MUSIC榜上,她还没有以下这几位的排名高。他们分别是梁靜茹《親親》、何耀珊《收穫》、 TANK《FIGHTING 生存之道》、吳克群《将军令》。 5 M1 _6 k/ ~ i' s* q$ @$ w9 F
, i& ?5 s x$ l( a' y这其中,梁靜茹属于细水长流,长做长有型,她的台式小情歌终归不会在市场上差到那去。而TANK作为去年新人,能上到第6位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而华研国际对其的包装推广也算是做的不错。只不过,在周杰伦和陶喆之后,如何还能靠R&B杀出一条血路,倒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而何耀珊两年之后重新出发之作《收穫》能够跃上第5位也是颇令人惊讶的。这张以“关爱疗伤”为主题的温馨小品算得上一张颇舒服且清新的专辑,而这位曾获得过Billboard榜冠军的传奇女子能够获得台湾市场这样的肯定,也表明“人文关怀”的音乐同样可以取得商业成功。
% a/ r- S, \* A, {$ a6 I3 B# A$ E" n0 }5 L7 b' ~2 L/ T b% q
3 n+ z& q0 x9 }2 w c; O吳克群
6 C6 p: N: n5 Q: I: b5 H吳克群《将军令》,可算仅有的两张,能同时在G-MUSIC和中国时报评选的年度华语专辑中都能进入十大的专辑。《依然范特西》能兼顾市场和专业乐评人口味倒不奇怪,但这张《将军令》倒是着实给了人很大的惊喜。吳克群摆脱了《大顽家》时的单纯颠覆形象,《将军令》里不仅有着嘲讽的黑色幽默,也有着自己的励志《解药》的确立。有一个说法,吳克群开始掌握未来台湾乐坛的“将军令符”,颇足玩味。; a4 o( }8 @; h" T, P" r
. @; n; C7 J. K" v' l/ Z4 h: y8 h
说起《中国时报》评选出来的2006年度十大华语专辑,分别有以下几张:蘇打綠樂團《小宇宙》、 吳克群《將軍令》 、圖騰樂團《我在那邊唱》 、雷光夏《黑暗之光》 、黃立行《無神論》、董事長樂團《真的假的》 、張惠妹《我要快樂》 、張懸《My Life Will…》 、五月天《為愛而生》 、周杰倫《依然范特西》。
9 F. s/ M. l2 R; y# ~ {. \4 X- l* C) a; Q; B
基本上反映出了台湾媒体以及音乐人的专业口味,而这个也可以视为台湾金曲奖的一个小前瞻。当然,就我自己而言,还会认为他至少漏掉了和陈升有关的两张重要专辑。但单就小众口味来说,这个榜单已经很不错。而由于华语主流商业碟开始呈现颓势,受众相对规定固定的非主流唱片的表现倒是比较坚挺,甚至跌中有升。就以上的榜单来说,张悬和苏打绿在G-MUSIC的表现就比预期中要好很多。去年转战主流的苏打绿一度还曾登上过单周冠军位置,《迟到千年》的EP和《小情歌》也都街知巷闻。总的来说,《小宇宙》和香港农夫的《音乐大亨》,算得上是去年小众转主流的两张成功作。而张悬在去年出道时的惊艳程度,已经被很多人拿来与陈绮贞相提并论了。金曲奖评委之一的黄韵玲就毫不讳言她是未来最值得期待的女歌手。而《My Life Will…》在G-MUSIC最高的季军位置,也表明市场对其受落程度不俗。
/ ?# C- N2 U/ n5 S4 L* f
2 B0 V7 P) |% N4 A; }不过,台湾一向有这么一个古怪定律。一般一年级新人的东西,很多都颇不俗,但接下来的第二、第三张作品都很难超过其高峰。然后,某些事隔多年复出的老将,又往往会上演“反高潮”的惊喜。一般中生代所做的东西,却是时常有江郎才尽的流水线作业出现。以前曾有过惊喜的张韶涵或FIR,还有同恩与南拳妈妈都归于平淡。倒是新人黄建为的隽永民谣、杨培安的疑似张雨生声线,还有图腾乐团将原住民音乐与金属糅合的尝试,都足以令人对他们的处子作颇有印象。: H5 X- }- f m& _) n8 Z
0 r: M/ k! r4 s, A m! j而真正给去年的台湾乐坛带来诚意与内涵的,还是那些老姜们。一种是那些老而弥坚,历久常新的,譬如陈升、董事长乐团、猪头皮、伍佰这些,依然是口碑质量的保证。而他们专辑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事关怀与现实质感,并不是销量数字所能统计出来的。另一种则是重出江湖的,譬如雷光夏的《黑暗之光》,杨乃文的《女爵》,MC HOT DOG的《WAKE UP》,1976的《耳机里的新浪潮》,还有马兆骏、萧煌奇、郑智化、王芷蕾甚至陈秋霞等。当然SANDY也有很久没发国语唱片了。他们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在音乐上也有了不少新体验。但有的也稍减了当年的锋芒。
* i- D" O u) W. ^6 T2 b
5 C4 I1 k; ?! h+ L当然,就纯音乐而言,台湾乐坛也一向有些清新舒服的作品。陈建年的《东清村三号》、李欣芸 的《深海》、李雨寰《新浪潮》,林强的《一年之初》,还有陈明章的两张碟,这些已经属于一向以来的口碑保证,而陈克华富有校园民谣遗风的《凝视》则可以算得上一张文学+音乐+发烧碟的尝试。! I v D% w r) ?* N5 n0 m: E6 {
& S& p9 S% |) Z0 n. n* r; I7 h. d
台湾的唱片公司的流水线操作虽已非常成熟,但其目前在非主流与主流间的分野却越来越大。独立的越发个性化,主流的越发媚俗化和低龄化,甚至无法调和。譬如维京音乐,他们推了很多歌手,但是大部分在两到三张之后便消失不见了。但又有一些非常有个性的,因为公司的固执而坚持到了最后。但哪些能够坚持,哪些不能坚持,公司本身对市场的口味也不是摸得十分准。而就主流商业唱片的概念策划,市场取向等问题,台湾似乎仍陷入过于流水线K歌化,很多歌手之间的辨识度其实并不高。而如何避免成为单一K歌王国,如何号脉市场,为歌手选择准确的受众市场定位,是台湾唱片界下一步需要斟酌的。 |
|